昌宁 野放茶香刺竹山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昌宁 野放茶香刺竹山

“其孟通山所产细茶,名湾甸茶,谷雨前采者为佳。”这是明《﹝景泰﹞云南图经志书》中,对当时的湾甸州,如今的昌宁的湾甸、更戛、勐统三个乡镇的记载里,关于茶的叙述。

对于书中所记的“孟通山”具体是哪座山,一直没有定论,但所说之处恰好都有茶,不仅有后来种植的茶园,还有一些历经了百年风雨的古茶树。其实,争论是哪个乡镇哪个村哪座山并没有多少实质的意义,这段记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,在明朝景泰年间(公元1450年—1457年),今天的昌宁这片土地上就产茶,并成为了地方志书里记录不多的茶区之一。

勐统镇的刺竹山,就是关于“孟通山”的争论地之一。前几年,刺竹山的茶并不出名,也没人想起关于“孟通山”的说法,直到七年前一个当地人称之为“大胡子”的人到来后,才让刺竹山的茶开始走入外界人的视野。


“大胡子”名叫董林,是勐统新庆人,早年常年在外卖茶,后来又回到漭水黄家寨开厂做茶。2017年,董林偶然发现刺竹山的树林边有一片老茶园,就喜欢上了这里,于是决定回到家乡,把这片茶园经营好。


董林说:“这片茶园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勐统公社建的集体茶园,那个时候我还小,但也记得有这么个事。那天偶然看到这片茶园,就想起那个年代,差不多每个村、每个学校都有基地,读书的时候我们还到学校和大队的茶山摘过茶、铲过茶。也可能就是这份感情,让我看到了这片茶园就不想走,跟家人商量以后,买下了茶园的经营权。”


“我们这个有机生态茶园,海拔1800米左右,降雨量十分充沛,气候宜人、宜茶,茶的品质、特征好,内含物质比较丰富。”说到自己的生态茶园,董林如数家珍,“茶园里种的,都是优质云南大叶种茶,大多数是60来年前种的,有一小部分老树是更早的时候留下来的。现在茶园里的茶,主要用来加工白茶、红茶,它的口感清香,很受客商的欢迎。”


茶园里,一棵棵茶树长着细长的枝干直冲蓝天,一枚枚鲜嫩的芽叶在顶端迎风起舞,十来个采茶人穿梭于茶树间,小心翼翼地拉下茶枝,采下枝头的嫩叶。董林一边看,一边对采茶人说:“大家摘茶注意一下,要注意留叶,不能掰马蹄,这样茶树才能长好,做出来的茶也才好。只有蓄好了茶树,做好了茶,我们的茶才好卖,大家也才能有钱赚。”


“这个茶园,过了这个冬天刚刚进行了修枝晾脚,今后要好好培养一下树形。所以要求采茶人采低不采高,采里不采外,让茶树有发展空间。”董林说,“再过两三年来,我们这个茶山就好看喽,那个时候就是真正茶林了。”


“这个生态茶看起来营养不良,茶尖不是那么肥大,但是消费者喝着满意、健康,直接生吃味道就非常好。”董林采了一片鲜叶放进嘴里,一边嚼一边介绍,围绕做“给消费者喝了放心”的健康饮品目标,茶园已办了有机认证,采取放养的管理模式,人工除草、人工挖地,施的肥是畜肥,不打一点农药。


“茶有千种味,适合的就是好茶。我不说自己的茶比别人的好,也不说昌宁的茶比别的地方好,因为好与不好全在每个喝茶人自己感受。但我要说的是,昌宁的茶资源相当丰富,值得爱茶的朋友来探寻。”董林说,希望有更多的消费者、茶友、茶人来茶山行,亲自来了解刺竹山茶、昌宁茶的品质。



董林说:“来昌宁,一定不会后悔。一定会不来不知道、来了吓一跳,来了就爱上这里的茶,喝了就再也戒不掉。”

来源:昌宁发布 吴再忠 穆尚勇 罗宁姣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